何建宗
  歷時五個月的香港政制改革咨詢5月3日結束,不同勢力的輿論爭奪戰逐步升溫。“泛民主派”方面,聚光燈從“占領中環”、“公民提名”到4月的上海之行,總的趨勢有二:一是泛民整體繼續向激進勢力靠攏,公民提名從少數人的狂熱變成泛民明知不可行卻不敢說不的想法;二是“溫和泛民”為了抗衡激進一翼而陸續作秀:一方面爭取與中央官員溝通,另一方面卻在不斷橫生枝節。而這些“秀”是加強還是削弱了民意對他們的支持,大部分人心裡有數。
  至於建制派,基本策略是在基本法框架內就提名委員會人數、組成、準候選人“入閘”與“出閘”的門檻和候選人數目幾個關鍵問題上提出建議。
  然而,在紛紛擾擾、叫價還價的背後,有些最根本的問題已被忽略,或者被故意忽略。回想2005年,“泛民主派”否決政改方案,選擇原地踏步的理由是要普選“路線圖”和“時間表”。到了“有圖有表”、2017普選在望的關鍵時刻,卻又搬出“真假普選”和“公民提名”的爭論。究竟爭取普選是為了什麼?是為了香港的長治久安?為了個別人奪權?還是有些人故意“臨門射失”使普選成為永恆的、撕裂香港內部和與中央關係的爭議?
  香港現今出現兩大矛盾,應無異議。一是意識形態上各走各路,仇視新移民、內地游客的勢力抬頭;二是貧富差距日益嚴重,年輕人向上流動由於經濟未能成功轉型和房價太高而受到窒礙。要解決這兩個矛盾,政府必然要推出大刀闊斧的改革,而這必然會影響很多人的利益。以開發土地試圖壓抑房價為例,雖然是全社會的共識,但既得利益者從開發商到私人業主,再到非法占有土地的村民,都通過不同方式作出抵制或抵抗。不少以民意代表自居的立法會議員更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。筆者以為,普選出的特首可能更有利於處理上述影響管治的兩大深層次矛盾。
  普選標志著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最新發展。這次政改反映了中央政府和香港的政治智慧。所謂“真假普選”的爭議只對某些學者和政客們有意義。因為無論如何篩選,廣大選民的眼睛是雪亮的,大家有權投票,也有權不投。假如提名委員會推選一些民意不能接受的候選人導致投票率太低,那就會不大好看。筆者相信,中央對民意支持度高的特首候選人都會予以祝福,任何人假設中央在普選當中會一反常態支持民意低落的候選人出選,若非有意挑起政治紛爭,就必須提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論證。▲(作者是清華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)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r86xrjv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